在彩云之南的土地上,武定县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是彝族先民罗婺部的故地,承载着千年历史风云。在这片土地上,一段关于“武定壮鸡”的传奇故事悄然上演。云南云牧王,将带您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武定壮鸡”的独特魅力。
武定县是彝族先民罗婺部的故地,从唐代罗婺部“雄冠三十七部”起,到明代隆庆元年“改土设流”止,罗婺部及其后裔雄踞武定、禄劝一带600余年,其后裔那氏土司又统治今万德一带直到解放。
元朝末年,现万德下村一个名叫付贤的彝族小伙,博学多才,自小才思敏捷,好读书,特别喜欢研究华佗的医学典籍,自学成才,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兽医”。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为扫清元军在云南的残余势力,出兵征伐云南。刚继位的商胜,为了部落免遭涂炭,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归附明朝。明朝官员决定将原武定路军民总管府改设武定军民府,并临时委任商胜为武定军民府代理土官知府,正式任命尚待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颁旨下诏。
一年多商胜迟迟未等到诏书,于是决定亲自去南京朝觐。为挑选贡礼,广泛向民众搜罗“奇珍异宝”。付贤得知后,苦思数日,决定为家里养的几只土鸡做“阉割”手术。手术后,鸡死了大半,仅有几只活了下来。一个多月后,公鸡不再打鸣,母鸡不再下蛋,颈项、背部、翅膀、尾部的羽毛逐渐变得纤细而光亮,太阳光照射在鸡身上时色彩极为漂亮,能与天上的凤凰相媲美。付贤喜出望外,遂将精心饲养的阉公鸡和阉母鸡敬献给商胜。商胜见状甚为惊奇,命人烹之,品尝后更是欢喜,当即褒奖了付贤,并命其专门为武定军民府阉割鸡。在当时,阉割后的鸡成活率不高,只有土官才能享用。后因其体型大、外观美、肉细嫩、味鲜美而被称为“武定壮鸡”。
洪武十六年(1383),商胜自备马匹、贡礼(其中就有阉公鸡和阉母鸡)赴南京朝觐。同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诏书,正式授封商胜为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授予中顺大夫(正四品)、世袭诰命。商胜于12月领授任命后返回,成为罗婺部史上第一任女土官。回到武定后,商胜便要求彝民饲养阉公鸡和阉母鸡,大部分阉公鸡和阉母鸡都被作为贡品,其中又以阉母鸡为首选。为确保送到南京、昆明等地鸡还是活的,商胜还专门组建了“背鸡”队伍,由护送队专门护送。
从此以后,万德下村彝族小伙付贤阉公鸡和阉母鸡的技术便流传开来并传至县内其他乡镇,万德也成为了“武定壮鸡发源地”。“武定壮鸡”从明朝起扩大为历代君王的贡品,早已被收录入了《云南省名畜禽品种志》中,而《新纂云南通志》载到:“武定鸡为全省优著,明末即驰名全滇”。
从古至今,“武定壮鸡”凭借其独特品质,成为历代君王贡品,载入史册。云南云牧王传承这份古老技艺与文化底蕴,精心培育、严格把控,让“武定壮鸡”的美味与品质始终如一。它不仅是美食,更是云南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在岁月长河中散发着永恒魅力。